
在地质学眼中,钻石只不过是块碳罢了,只有工业用途,几乎不值钱。讽刺的是,正是这样一块石头,却是商人的印钞机、爱情的象征、甚至是战争的动机。尽管价格不菲,但仍有许多人对他趋之若鹜。
亚当•斯密当时认为,这是由于钻石的稀缺性造成的。
在19世纪以前,钻石产量稀缺,只有在印度和巴西有少量发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钻石是皇家与贵族炫耀装X的利器。
但是到了19世纪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高达几千万克拉。
这一发现不得了,那些投资钻石的商人也蒙圈了!一旦这些钻石大量进入市场,那么钻石久不值钱了,就可能落得和铝一样的下场。
就在此时,有一个叫罗兹的英国商人在1888年创建了大名鼎鼎戴比尔斯公司,买下整个南非钻石矿,垄断了整个供货市场,最高的时候垄断了90%的市场交易量,是钻石出货的绝对控制者,戴比尔斯们只要稍微收缩一下出货量,市面上的钻石价格就升高了。从此钻石这一场世纪营销骗局揭开了序幕。

戴比尔斯公司创始人,塞西尔·罗兹(1853年-1902年)
买下钻石矿后,戴比尔斯公司做了惊人的两件事:一是遣散数千名工人,人为大规模削减钻石产量,维持公众对钻石稀缺的印象。第二件是创立了钻石配售的单一渠道,只出售极少数买家,再由这些买家投放市场。戴比尔斯公司做完这两件事后,钻石的价格一飞冲天,一年内,几乎翻了个倍!
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欧洲的钻石价格崩溃,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侣都不再用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礼物。在英法,钻石被看作是贵族的专属。而且欧洲处于战争的边缘,扩大钻石的销售基本没可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买了钻石的人要出售,钻石的价格体系也会崩溃,所以要想办法稳定价格,除了让别人买,还得不让他卖掉钻石。这有什么办法呢?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1938年以后,戴比尔斯的实际控制者奥本海默家族花费巨额广告费打造钻石文化,那就是把爱情和钻石捆绑在一起,宣称坚硬的钻石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只有钻石才是各地都能接受的结婚礼物。通过这一营销,戴比尔斯一石三鸟:男人为只有钻石才能表达强烈的爱意,女人则认为钻石是求婚的必需品。另一方面,钻石代表着永恒的爱情,拿出来出售简直是对神圣爱情的最大亵渎,就算有人愿意卖,也不一定会有人买,因为那是你的爱情,不是我的,没有人愿意接盘二手钻石。
戴比尔斯营造出这样一种效果,钻石只能买不能卖,正因为如此,尽管钻石的开采连年直上,但整体上还是供不应求,价格也随之扶摇直上。

1950年,戴比尔斯更提出了丧心病狂的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翻译成中文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如同一次爱情核爆炸,响彻全球。这句广告词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是让你把钻石存着,别抛,否则钻石市场价格稳不住。

到此,故事还没结束。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发现一座更大的钻石矿,大量碎钻供应与市场,戴比尔斯遭到了新的挑战。
为了不让大量碎石打乱当时的市场价格,钻石商们同苏联订立了价格同盟。另一方面,为了不让钻石掉价,营销广告顺势转向强调碎钻一样高贵,钻石虽小已然代表高贵的爱情,钻石的珍贵不是看大小,而是看做工和切面。此后,大量碎钻的出现飞单没有让钻石掉价,反而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有钱人就买大钻石,没钱就买小钻石。
你以为戴比尔斯营销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不!
戴比尔斯已经把女人的心理研究到巅峰造极的地步了,他们发现女人潜意识里希望男人送钻石给他们,但又不好意思开口要。所以接下来,广告营销方向改为男人要主动送钻石给女人,而且要偷偷送,比如吃块蛋糕的时候吃出一颗钻石...
多少年来,钻石已经逐渐绑架了消费它的人们,你以为女人看重的仅仅是钻石本身吗?错!
她们更看重的是你宁愿花掉几个月的工资,加班加点差点过劳死,而为她换来的一种爱情象征。
钻石被誉为二十世纪最精彩的营销骗局,它提供了现代营销史上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商品服务消费者只是一种低端的理念,商品教育消费者才是最高成就!说白了就是:消费者不是用来服务的,而是用来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