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资管”?
我国资管行业的现状如何?
未来资管行业将有哪些发展趋势?
……
本文为您一一解答。
资管行业的内在逻辑
众所周知,金融业服务实体的方式,就是促进资金的融资,实现投资与融资的对接,就是把富余资金的使用权,以合适的方式和价格,让渡给资金需求方,并有效控制风险(注意,不是消灭风险)。
资金融资的方式大致又有两种: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常用的定义,是看融资过程中发生了一次还是两次融资关系,并且两次之间没有直接关联。
间接融资指银行业、保险业以及券商自营投资等,融资中有两次融资关系(债权或股权),金融机构在中间充当金融中介。金融中介的收入是两次融资关系的利差、价差,但也为此承担风险,收入里面包含了风险补偿。
直接融资是指融资人与投资人之间直接发生融资关系,金融机构不在中间充当金融中介,而只提供承销、保荐等专业服务。金融机构收取服务费,不承担融资风险。典型的业务是证券公司为融资企业提供股票、债券的承销服务。
参与直接融资,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儿,有一定的专业化门槛。
间接融资,存款人把钱给银行就行了,几乎不用过问银行怎么放贷(只要你相信这银行不会倒闭)。但存款人若想改为参与直接融资,事情就多了,要研究投资标的、配置品种、控制风险等,不是光有钱就能做的。而且,越是定制化的直接融资,这些活儿越多越复杂。
于是,资产管理业应运而生。
资管业务通过引进信托或委托关系,“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投资者风险自担”。
首先,资管业是直接融资,管理人不是融资双方中的一方,他只是提供一种专业服务,使投资方不用自己亲自操刀投资。管理人设置一个资管产品(SPV),汇集投资人的资金,以自身名义但却以投资人利益进行投资活动,投资的收益、风险均由投资人自己承担,管理人仅按约定收取管理费(里面不包含风险补偿,因为他不承担风险)。
因此,很多具有专业门槛的直接融资得以实现,资管行业是关键一环。或者说,资管业务与直接融资相依相伴,是促进直接融资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资管行业现状
目前,几乎全部金融子行业均提供资产管理业务,银行提供表外理财业务,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公募、私募)及其子公司本身就是资产管理业,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也提供资产管理业。此外,各种各样的非金融机构也有提供资产管理业务的,包括一些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街头的理财公司。这些所有的资管产品,被统称为“大资管”或“泛资管”。
截止2016年末,所有资产管理业总规模达到114万亿元,具体如图:

理论上,资管行业的投向无所不包,只要找到合格的投资者。但是,由于各类金融机构“术业有专攻”,有不同的擅长领域,因此投向上还是存在不同侧重。
银行理财以债券、非标为主,这是与银行业擅长债权投资有关;证券行业则以股票、债券等二级市场证券投资为主;信托则长期以来擅长从事非标债权投资为主。但近几年金融创新浪潮中,各类资管的投向有此趋同,大致都包括债券、非标、股票等。
相对于国外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
1、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比重高、市场氛围偏向于短期、羊群效应明显,做空和对冲机制不足;
2、固定收益市场透明度不足,缺乏庞大的衍生品市场;
3、商品期货市场投机成分较重。
但是考虑到中国的银行体系目前有巨量低成本资金需要找到风险合适的投资机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诞生的一大批高净值群体坐拥相当体量的资金正在寻找具有一定风险且收益相当的投资机会、以及正在飞速发展的保险业积累了大量资金,中国的资管行业面临极大的发展机遇。
资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如今,随着外需走弱和城镇化程度日趋提高,旧经济模式的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压力,各种新兴产业正在发展。而新兴产业与低端制造业不同,有些是处于产业初期,风险较高,未来现金流很难预测,这就需要采取新的融资服务,一般以直接融资为主。比如,PE/VC。
而老的低端制造业,逐渐成熟之后,往往会走上产业整合、企业并购之路,市场开始集中于龙头企业,这些信誉良好的大型企业往往适用标准化直接融资,比如发行股票、债券。
直接融资的发展,必然带动资管业务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我国资管行业将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多样化
现在各类资管机构的业务主要集聚在某些特定的产品上,比如信托主要集聚在固定收益类产品,基金公司则在证券投资方面做的更多。未来,预计在股权投资方面的业务,比如VC、PE等主题的,以及并购类资产管理业务会不断地呈现。
基金化
现在很多资管计划还是采用一对一的投资方式,投资到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中去,这样不利于分散风险。而证券投资基金做的比较好,组合投资更容易分散风险,这种模式会在资管行业中越来越普及。
全球化
目前,资管产品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这样的基金化只能分散国内的非系统性风险。如今,一些高净值、超高净值客户,对投资全球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捕捉投资机会。
智能化
从行业目前的探索来看,智能化投顾可能也是资管发展的一个趋势。
资管行业将迎统一监管
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剑指资产管理业务。报告指出,
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
1)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
2)产品多层嵌套导致风险传递;
3)影子银行面临监管不足;
4)刚性兑付使风险仍停留在金融体系;
5)部分非金融机构无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对此,央行需要从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差异入手,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包括:
1)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
2)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3)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控制杠杆水平;
4)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
5)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
6)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
该报告为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提供了明确方向。
严厉的央妈,统一的游戏规则,资管行业新的时代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