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6月股市暴跌开始至今,大量实体店铺、工厂、公司倒闭,老板跑路、员工维权的新闻频见报端,经济景象萧条。有趣的是,国内的娱乐产业似乎未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网红、直播、网络综艺、游戏、电影逆势上涨。
越萧条,越娱乐。娱乐产业的发展正好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那么娱乐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在经济衰退时期,娱乐产业却能走向繁荣?
危机下的娱乐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娱乐”是“使人快乐”或“快乐的活动”。”人在经济衰退时期,会有比较多的时间宅在家里无事可做,时间一久就容易内心烦躁、空虚、无所适从,通常人在这种时候都会想方设法寻求精神寄托,思考“人活着的意义”、“人生的责任”、“生活的乐趣”......这种寻求精神安慰的想法会形成市场需求,市场上对于能给满足心灵和精神安慰的产品供给也会相应上升。
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能够满足心灵和精神上的需求呢?那就是娱乐。由此孕育出一门前所未有的学问,叫做娱乐经济学,也就是各种与吃喝玩乐有关的行业,像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另外,网络游戏、网上购物、手机流量包都会跟着火爆。
为什么经济不景气,人们还愿意为娱乐花钱?
对于这个问题,借用美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讲过的一句话来解释,他说“当我们意志消沉的时候,这些轻松点电影就像治病解忧的阿司匹林,让我们再一次感觉良好。”
经济萧条时期一方面很多人失业,无事可做,只能消遣娱乐打发时间,于是娱乐经济自然具有逆经济周期的属性;另一方面,经济衰退,人们的收入减少,不得不削减奢侈品的开支,并以电影票、口红和香水之类的廉价品替代,于是出现的“口红效应”、“长裙效应”无非就是对消减开支的经济学解释。举个通俗点例子解释“口红效应”,就好比在经济好的时候,男友每月都会送礼物,时不时送名牌包包、手表之类的,偶尔还去香港澳门看夜景;现在经济不景气了,男友面临失业的风险,要尽量避免大的开支,约会的场所也改到了公园、电影院、KTV、家里,礼物也变成口红之类相对廉价、耐用的物品。
经济的寒冬,正是娱乐的春天!
娱乐业从经济衰退中获利,成了一个规律。好莱坞就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建立起来的品牌。自1929年开始到70年到末,美国先后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周期性通货膨胀、石油危机等危机时期,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公司华纳兄弟,环球影片公司,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迪士尼,梦工厂,米高梅,哥伦比亚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步建立品牌,走向辉煌的。经典影片《乱世佳人》、《小妇人》、《蝴蝶梦》、《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以及全世界第一部《白雪公主》也都是经济大萧条时期上映的,并得到热烈反响。
有这样的一组数据或许能让大家更直观感受到经济危机下,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有多高,以电影为代表的娱乐行业市场到底多大:1939年美国经济最萧条的时候,全美国只有1.5万家电影院,但是票房收入却高达7亿美元,刷新票房记录,要知道那时候的美国股市总市值还不到200亿美元,而且还是全球最大的证券市场。在1939年,每个家庭花在电影消费上的钱是25美元每年,而当时的票价是一毛钱到一毛五分钱,相当于美国每个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场到250场电影。每一次经济衰退中,很多美国家庭尽管消费能力削减,但是他们仍会寻求娱乐来安慰自己。也就是因为美国人有这种需求,才让文化娱乐产业在经济危机时拥有大机遇,最终孕育出了一大批伟大的文化、艺术、影视作品。
到了70年代,美国电影市场从产业资本逐渐升级演变成了金融资本。所谓产业资本是指资本家建立电影公司,自己投资,自己拍电影,所有事情都是资本家自己一手操办。而金融资本是指资本家通过上市融资让全美国人或其他企业参与,不再像过去那样由自己出钱投资,独担风险。比如在证券市场上融资,把股权卖给社会大众,向大众筹集大量资金来支持电影拍摄,电影投资风险得到分散,资金来源得到保障。在这样的金融市场环境下,美国又孕育出了一系列伟大的电影。
同样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转而陷入一轮长达20年(1990年-2010年)之久的经济迷失时期。与经济大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曰本的娱乐业在全球范围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动漫、游戏、异次元、AV、宅文化这些新兴文化产业,简直充斥了整个中国。德合君依稀记得90年代的中国卫视台几乎播放的都是日本动漫,《灌篮高手》、《七龙珠》、《棒球英豪》、《足球小将》、《数码宝贝》、《四驱兄弟》......这些都是德合君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
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的娱乐产业如井喷一样爆发,以HOT组合为代表韩流明星开始层出不穷,《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蓝色生死恋》、《人鱼小姐》等经典电视剧播放让韩国的影视文化在亚洲确定领先的地位,乃至在亚洲国家形成“哈韩族”,直到今日,仍是如此。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太顺,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号召下,全社会各行各业争分夺秒搞生产提经济。老百姓起早贪黑赚钱养家,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心思寻求身心愉悦(精神安慰需求整体上较低),文化、艺术、娱乐等精神层面的产业发展也相对缓慢(供给相应低)。但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影视文化的发展速度加快,虽然期间不乏毁三观的烂片出现,德合君仍对中国文化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一个新的格局有所期待。因为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人们的娱乐精神寄托的需求会上升(需求提高了),制片人和导演会努力寻求优质文化资源(供给增加了),加上投资人对文娱产业的谨慎投资(把控风险,慎选优品投资),这种时候会更容易孕育出伟大的娱乐经济学。德合君相信,中国也能拍出像美国好莱坞那样的高科技酷炫电影,像日本、韩国细腻感人的情感故事,在文化影视中传播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