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是经济萎靡不振,360行,行行大萧条,唯有娱乐圈逆流而上,大把挣钱,明星上个真人秀、拍部戏就能拿到动辄千万到亿元的片酬,拍一天戏可能比普通人一辈子赚的还多。前段时间央视点名批评周迅、霍建华拍《如懿传》拿走1.5亿元的片酬,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
广电:泡沫啊这是,要遏制“天价”片酬。
导演:超过50%的制作费有都被明星拿走了,其他支出不足,五毛特效、烂片扎堆也是没打办法的事。
演员:明星有市场价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能怪我?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说话,孰是孰非,先搞清楚是什么催生了明星天价片酬?
1.号召力强的演员欠缺
有人说明星高片酬的原因是供需不平衡,明星太少导致的。事实上,中国从事演艺的人少说也有上万,再加上北影、上戏等几大学院源源不断的输血,影视圈根本不缺人。在德合君看来,中国影视圈缺的是有票房号召力、有知名度的演员,整个内地娱乐圈加起来也就百来个叫得出名字的,一线明星更是稀缺,10%不到的明星占了90%的注意力,所以那10%的明星片酬能不高吗?换做其他不知名的四五线演员去演,虽然成本低了,但是票房估计难有保障。
2.明星依赖症
纵观国内影视市场,不管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真人秀,都出现大面积的“山寨”、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打造的作品不是拼创意、拼制作,而是讲排场、拼“星脸”、比砸钱,“明星依赖症”严重。在国外,普通人参与的真人秀能大热,但是在中国就行不通,节目只有明星加盟赞助商才会投资,因为没有明星就没人看!说到底,还是中国的粉丝力量“强大”啊,只要偶像在,演的烂又如何,依旧拿钞票捧场!呵呵!
3.广电限制
对于国内明星动辄千万的薪酬,广电总局现在也看不下去了,下令遏制明星天价片酬,然而可行性有待观察!回顾广电历年的禁令,再看看如今影视的内容高度同质化、匮乏,就会发现广电一定程度上其实也“助攻”了明星高片酬。
2004年,广电总局规定黄金时间不得播放“凶杀暴力涉案剧”、禁止网络游戏类节目播出、“红色经典”不许戏说。
2007年1月,规定卫视黄金档只能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
2007年2月,广电总局下令港台主持人内地主持不得连续超过3期。
2008年,广电再次强调,电视剧制作方要避免渲染恐怖、暴力、猎奇、刺激、惊悚、怪异。
其后,广电总局又多次因为不同原因,规定卫视在某些时段内播出红色献礼剧。
2012年8月,广电提出六项要求,其中包括革命历史题材要敌我分明;不能无限制放大家庭矛盾;古装历史剧不能捏造戏说;商战剧需要注意价值导向;翻拍克隆境外剧不能播出;不提倡网络小说改编,网游不能改拍。
广电几乎每年都要发布禁令,限制卫视播放题材范围,国内能拍的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套素材,有号召力的优质内容匮乏,在剧本不行的情况下只能找演员凑,试问国内的电视、电影要是没几个大牌,谁会去看呢?这种时候作为“票房保障”、“收视率保证”的明星片酬自然随着需求应声上涨。
4.演员商业价值评估体系缺乏
中国目前的影视行业缺乏一个靠谱评估体系来衡量明星的商业价值,通常明星报价都是自家经纪公司喊出来的,若投资方不同意,旗下的演员就不会出演。要是某线的演员提高报价,经常是整个同等级线的演员也会跟着提价。
5.粉丝经济、观众低龄化
一些真正有实力的演员拿高片酬可能还说得过去,可对于李yf、安吉拉北鼻、杨m、杨y、范bb这些从头到尾都是脸瘫、干瞪眼的尴尬演技,何以拿千万片酬?这不由得让德合君陷入思考!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或许也可以用在普通观众上。一直以来,咱们的观众水平普遍较低,对深层次意义的电影不感冒,看电影就图帅哥靓女。别人不说,德合君一朋友,本科毕业月薪过万,按理说思想层次较高才对,但是在她面前黑不得韩流明星BIGBANG半句,甚至还不辞万里跑到韩国光顾权志龙的咖啡店,在朋友圈晒图写道:来的韩国,一个人静静的坐在GD欧巴的咖啡厅里,感觉又靠近了一步。对吴亦凡同样也是迷得不要不要的,《致青春2》上映那会儿,整天刷吴亦凡的电影海报,号召大家一起去支持她“老公”的电影。而这就是极端粉丝经济,就算明星演的再烂,只要有粉丝买单,市场就在,明星片酬自然水涨船高。
鉴于此,德合君真切希望,广大观众的鉴赏水平能够提高起来,不应一味追求当红鲜肉明星,忽视作品本身的价值。
6.资本偏向
资本向来都是趋利的,哪里赚钱往哪里钻。在粉丝经济盛行的时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增加,娱乐市场也就拓展,加上了影视变现快的特点,影视市场就更加吸引资本的注意了,就连以前的煤老板也转行投资影视了。一般来说,资本投资影视作品,更倾向于辨识度高、粉丝多的明星,一方面有粉丝买单风险降低,一方面投资周期短见效快,而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明星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上涨。
关于高片酬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货币超发贬值也是有影响的,但比较主要的因素以上应该都提到了!下面要讲的是:明星拿高片酬到底合不合理?
有人认为不管明星片酬多高,这都是市场自发的行为,广电的“限薪令”显然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不厚道!
也有人认为,环卫工扫一辈子大街,可能也比不上明星两个小时的薪酬,明星不就演戏唱歌而已么,凭什么拿那么高酬劳?科技人员辛苦研发数载,拿到的科技奖金也就500万而已。明星的高片酬说明社会分配根本就不公平!广电出来泼一盆冷水是很有必要的。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德合君认为,一线明星拿高片酬一方面是因为影视行业具备“赢者通吃”的特点,明星输出的“产品”具备公用物品性质,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具有非排他性,比如我们听音乐、看电影、采购商品,在不具备专业的鉴别能力下,通常会首选明星代言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明星的价值不仅限于作品,更重要的是由他们的作品和影响力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旅游、餐饮、文化传播、美妆、手机、汽车等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在《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后,节目中孩子们去的地方一时间都成了热门景点,对当地的旅游和文化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韩国文化很大程度也是通过影视作品席卷亚洲的,据估算,韩国在文化产业中每投入100美元就有412美元的产业带动,其中韩国有51.9%的企业销售额,都是受到“韩流”走红的影响。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可知,明星通过优秀作品在增加自己财富的同时,其实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可能还高于他们的收入。换句话说,明星拿高收入确实合理的!前提是作品本身具备艺术传播的价值,带动产业发展!而不是仅仅靠低级趣味炒作吸引关注!
凭借优秀的作品获取高薪毋庸置疑,然而,目前中国的影视作品质量岑差不齐,铜臭味太重,艺术气息太弱,经常是看了就忘,并不能作为优秀作品走出国门输出文化,只能在粉丝经济下圈钱!对比好莱坞及日韩演员片酬占据总制作成本的二到三成左右,当下中国的这个比例竟高达五到八成,编剧、摄影、灯光道具以及其他制作预算严重被缩减,这也是“五毛特效”、“雷剧”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因为大钱都被大明星拿走了啊!或许会有人抱怨,合法挣钱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包括拿高薪的明星,广电不该那公权去干涉私利!
额,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德合君看来,明星高价片酬虽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但自由市场不一定正确,比方说现在的大蒜价格飙涨到11块一斤,这其中跟蒜商囤货居奇不无关系?不应该管管?黄牛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那能说黄牛的做法是正确合法的吗?最终还是要政府监管!总的来说,现在的影视市场整体定价确实存在泡沫,不是说一部剧不该花那么多钱,而是大部分剧的质量跟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更利润更加不成正比。适当管管,是必要的!
还有广电这次下达“限薪令”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见得会取得什么成效,因为明星规避薪酬限制的方法太多,比如设空壳公司套现,很多明星都在玩这招,限于篇幅,在此不细说。广电还是得多费点力想想对策!
归根结底,影视圈整体上确实存在泡沫,要恢复到健康的市场环境,除了要发挥市场自动修正价格的功能,政府这只宏观的手,也要适当引导一下,而且政策得靠谱!最后,德合君希望广大粉丝能理性看待偶像,切勿过于极端狂热。